

开元二十四年(公元736年),年轻的杜甫(24岁)刚刚结束在洛阳的考试,再次开始了他外出漫游的生活。
虽然这次考试,因为诗文不合主考官胃口,名落孙山,但杜甫并没有太过沮丧。
在他看来,一次考试失利罢了,而且还不是因为自己才华不足,大不了以后再考就是了。
所以此时的杜甫充满了少年人的意气飞扬。
在去兖州看望过父亲后,杜甫在齐、赵大地上漫游,也就是这一年,他和友人一起来到了泰山。
望着巍峨耸立的泰山,杜甫有些压抑不住自己心中的兴奋,高耸入云的山峦,神奇秀丽的景色都给予杜甫极大的视觉冲击。
于是,天才的杜甫,用他对登顶泰山后的想象,吟诵出一首《望岳》。
自此这首诗传唱千古,回响千年,成为巍峨泰山最好的一张名片。

李白自叙曾游黄山,描写其高峻神秀,有神仙遗踪。
黄山的朱砂泉,自朱砂峰流来,酌饮甘芳可口,浴洗令人心境清廓,气爽体舒。
自己来到黄山时,有仙乐呜奏,温处士整理仙车相迎。
以后他还会时常来访问,踏着彩虹化成的石桥,拜访温处士。

自古以来,神童便不在少数。
初唐四杰的骆宾王,七岁写出《咏鹅》;诗鬼李贺七岁写出古体诗《高轩过》;才女薛涛八岁写出《井梧桐》。
而这首《咏华山》同样是一位神童写出来的。
他就是北宋名臣寇准。
檀渊之盟的缔造者。
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”,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,再也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华山平齐,写尽了华山的巍峨高耸。
“举头红日近,回首白云低”,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的时候,抬起头来仰望苍穹,红日仿佛就在你的头顶上。
而当你低头俯瞰脚下,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。


开元十三年,二十五岁的李白游览完洞庭苍梧之景,乘船东去,路过天门山,看到天门山壮丽的奇景,李白诗兴大发,写下了这首诗。
开头便是“远望”,天门山矗立在大江当中,生生截开了奔流不息的大江,而波涛汹涌的楚江,水势湍急,硬是将天门山冲出一道口子,撞出“天门”。
这样山和水角力的画面,“天门”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,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。
而诗人身在船上,眼望两岸青山,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,故写出“两岸青山相对出”的佳句,似青山有情,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,颇富情趣。

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这句说的是游人能够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面貌,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,会获得不一样的观感。
有时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岭,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。
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
我们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,是因为我们身在庐山之中。
我们的视野为庐山的层层峰峦所局限,看到的不过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罢了。
就像“盲人摸象”,有人说大象像一根绳子,有人说说像一堵墙,还有人像一根柱子。
他们都形容出了自己所摸到的东西,可这些都不是大象!
这些不过是局部罢了。
唯有当我们跳出“此山”,方能一览全局。

宝冠寺是雁荡山四大名刹之一,而雁荡山又以瀑布奇峰最为著名。
所以大多数有关于雁荡山的诗词,大多都是描绘这些景色。
但这首诗却打破常规,题目是题宝冠寺,重点却写雁荡的峰岩瀑布,甚至无一字写到寺庙。
只是描绘环境的幽静,突出自己的心灵感受。
诗人说:自己漫步在寺内,在流水边驻足,凭倚着石栏杆,只觉得有一股说不出的清寒。
桥下流水潺潺,多半是山洞里的白云化成。
他多想在这里住上一阵子,只可惜又正逢一年将尽,不得不归。
对着这美景留恋忘返,再三吟咏,不知不觉已过了夜半时分。



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,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,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。
峨眉山的皎皎月色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。
而如今,他遇到了一个来自峨眉山的和尚。
这个和尚精通琴艺,他的琴声如同大自然中的万壑松涛,旷远轻灵。
这琴音涤荡胸怀,李白只觉得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、愉悦。
这琴声当真是让人着迷,让人陶醉。
在这琴音中,诗人忘记了时间,直到琴音渐远渐弱,才回过神来。
举目四望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,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,布满天空。